重新剖析和定义冒犯

剖析

  冒犯是不少娱乐内容的灵感来源,从卡通片《猫和老鼠》到汤姆·克兰西的畅销书。一个人冒犯了另一个人,然后就产生了隔阂,猜疑,怒火燃烧,报复心膨胀,接下来便是精心设计的复仇行动……正义一方取得最终胜利……或许如此。
  当正义一方取得胜利,恶人的计谋落空,我们都会感到由衷满足,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冒犯并不至于违反社会准则,而是伤害他人的心灵,在人际关系中制造混乱,使我们被逐渐累积的关于自己或对方的错误结论所欺骗。我们就这样被某个冒犯所辖制,成为它的奴仆,陷入痛苦的网罗之中。这正是保罗写下“爱是不计算人的恶”(哥林多前书13:5)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怀怨既不是在爱自己,也不是在爱对方,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使所有当事人得到释放。
  圣经上说,爱是不计算,不记录人的过犯和罪孽,换言之,爱是不向人怀怨。然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记得那次”。对方的言辞,语气,我们的感受和我们如何自我防御——无论是内在反应还是外在爆发,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还为自己的反应寻找借口。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一下我们的反应。

近距离观察

  现在请回想一件你心中仍然隐隐作痛的有人冒犯你的事。这件 事可能发生在上周,或是三十年前。有人用言语或行动冒犯和伤害了你,你感到被羞辱,被贬低,不受尊重,被忽视,被诽谤或指责。疼痛仍然挥之不去。让我们更细致地观察一下。
  首先,你不再感到平安。下面请拿出点勇气,来真诚面对在此之后你头脑里面发生了什么。你开始评判——圣经中则用了“论断”一词——自己或“那个人”,而你心中对与错的标准只有你自己知道,接着,你将评判结果记在心中并且得出结论。
  我们内心的评判论断,常常是通过我们的言语就流露出来,例如“你总是/我总是/每次/你从来不”这类言辞,或是“慈爱的神怎么能容许这种事发生”等问题。一旦做出评判,接下来便是得出结论,某一方成为赢家,这一方更好,更聪明,更正确,而另一方则成为输家,他们不够好,蠢笨,错误。这将动摇你对自己和对方的信任,也常常影响对神的信心。尊重不复存在,神所定义的爱也渐渐减弱。然后不知怎么的,我们就觉得用不尊重甚至是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对方或是我们自己,也是说的过去的了。
  这些情绪和看法如同水库中的水一样不断累积,然后你终于陷入郁闷幽谷,也许因为天气阴沉,身体不适,好友迁居,或是被其他人冒犯,你的情绪便可能决堤。无论是否还记得伤心往事的每一个细节,但那种痛楚和你所积累的与那些痛苦相关的结论却是“历历在目”,这些层层堆积的结论逐渐成为笼罩着你生命的幻象。

悲哀的现实

  这些扭曲的结论成为你新的现实,你心知肚明!如果你受到挑战,你会争辩甚至发起攻击。连语气和声调都变了,暴戾的言辞冲口而出,你加大了音量,开始攻击“那个人”或是你自己。你的攻击会冒犯他人,甚至可能是对别人的言语,情感或身体方面的虐待。而对某些人而言,你的攻击表现为自闭和自己内心的对话。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结果如何?迷惑,不安全,受伤,不信任和闷闷不乐,这些消极情绪如花园中的杂草般蔓延,最终导致逃避,疲惫不堪,失败感,苛责,抑郁,自我开脱,辩解和不信任,甚至会引发冷报复。这便成了你悲哀的现实。
  许多年前,我先生经营一家房屋翻新和装修公司。多年来的经验给了他面对客户时的敏锐直觉,他能够看出有些客户永远不可能满意,因为他们自己郁积着负面情绪。当进入淡季,他便会接下这样的客户,回家时一身的疲惫和沮丧。他明白,不快乐的人性格如此,任何想要改变他们的努力都无济于事。他们就像箴言23:7中描述的人:“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心中怀怨会消耗你。你的思想和情感决定你的态度,情绪和行动。你如同被囚在狱中,沦为奴仆。

常见的结论

  这种心态导致人与人失去尊重。“爱人如己”,“因着我们彼此相爱,世人因此就知道我们是基督徒了”无从谈起,“从此之后幸福地生活”和虚幻的“丰盛人生”也化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见鬼,到底怎么回事”,“换个伙伴从头再来”,“我真可怜”或暂时减缓痛楚的任何物质或行动。最终,我们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何必再试”或者“我有……的权利!”

重新定义冒犯

  但你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回到被冒犯的时刻,你的内心起伏难平,感觉受到了羞辱和伤害,不再平安。现在,请你立刻并且刻意地转向神,求祂向你显明祂对此事的看法,而不是以你习惯的方式应对,确实,这与直觉相悖,需要你有意地作出选择。
  当你感受到心中扭曲的情绪时,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提醒,提醒你要停下来祷告,求神赐给你洞察力,让你断开这种情绪,而不是否认或顺着被冒犯的情绪任意而行。这意味着选择放下假设,自怜,论断,审判和报复的权利,这是放弃权利的选择。
  简单的三步走:停止!祷告!放下!
  停止回放这件事,不再抚着伤口自怜。
  祷告,向神倾诉并聆听祂,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言语交锋的内容告诉神,将内心的痛楚向祂陈明。在作出评判,得出结论或采取行动前求问祂如何看待这件事,求祂帮助你看到自己的视角有哪些片面之处。
  这时,你要像大卫一样祷告:

  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
 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
 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篇139:23-24,NLT版)
  不要忘记聆听神。给神时间根据祂在圣经中立下的标准察看你的动机和态度,这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书3:16)。记住:有时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却表现出争辩不休,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放下取胜或证明论点的权利。而只有当你的动机,态度与神和祂的话语一致之后,你才去向对方提问,了解他/她的观点。
  譬如,你可以说:“或许我误会你了,可以帮我理清楚你的思路吗?”或者只是简单的“关于……请详细和我谈谈”。你的目标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他/她的想法,通常,如果你以尊重的态度聆听,对方也会投桃报李。
  我曾不止一次对我先生说:“克莱顿,我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理解你说的话。你说……是什么意思?”大多数情况下,他并没有任何恶意。过去我曾经动怒,指责他,凭着怒气回应并且心中怀怨,这在我们之间制造了隔阂。太多的隔阂甚至会导致基督徒的婚姻破裂。
  当然,你们或许仍然会有意见分歧,多年前我听到的一句话深得我心:“如果二人的意见总是相同,那么其中一个便显得多余。”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若是彼此平衡,则会产生健康的张力。你可以带着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平衡,或是急于自我防御,感到被冒犯,这取决于你如何选择。

你的选择

  没错——有时正确的动机和行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错并不在你。你只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对方或许正试图解决问题,或是否认各种问题的存在。但你既无需忍辱负重,也不必盛气凌人,你不一定非要“赢”或“输”,你可以作出另外的选择。
  根据你所看到的,用耐心和爱心说诚实话,尽力用神的眼光看待对方,将他/她看作耶稣为之舍命的人,而不是你的挑战者。我们首要的选择是效法基督的样式,用爱心说诚实话,不被冒犯辖制,待人有恩。
  若事情发生五分钟后或五年后,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或行为曾冒犯他人,那么你需要停下来祷告,求问主愿意如何引领你消除积怨。耶稣清楚地教导我们:去向那对我们怀怨的弟兄和好(马太福音5:23-24)。
  几年前,我父母建立的教会举行了四十周年庆典,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同去参加。在那里,曾接受我父母辅导的一对夫妇走向我们,希望与我们谈几句。而我的父母已经于数年前安息主怀。
  这对夫妇一同请求我们代表父母接受他们的歉意,他们意识到之前的态度和行为有失当之处,于是前来道歉。这个请求使我们谦卑,并且因他们终于卸下背负多年的罪疚感,得着平安而感谢神。
我回想起耳熟能详的《恩友歌》歌词:

  “多少平安屡屡丧失,多少痛苦无须受……”

  若我们藉着祷告来到主面前,耐心等候安静聆听,直到我们预备好领受并遵行祂的命令,我们再去行动,那所有事情的结局会多么不一样呢。
  很多时候,时隔数年,我们看待事物,环境甚至是人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逐渐成熟,拥有新的见识,甚至对事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当然,如果主持续提醒你,使一个情景在你记忆中重现,你便需要去寻求和好。或许意见的分歧仍然存在,但你仍然可以为之前缺乏爱心的回应而道歉。
  每当我们在受到冒犯或意识到自己冒犯他人时,刻意选择停止,祷告和放下,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不将问题归罪于动机,不在脑海中重演冒犯的情景,不计算,假设,论断,预谋或伺机报复。这样的“不作为”正是效法基督的爱。我们重新剖析和定义冒犯,不再被冒犯和罪孽辖制,而是作服侍别人的仆人,顺服基督爱人如己的命令,正如基督爱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