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话语要谨慎!

  这种做法不是毫不考虑经文的原意,以至于超越其意思的范围过度应用;相反地,它乃是通过局限经文的原意来限制其应用范围。比如说,有些人曾经教导说:耶稣在马可福音第十六章中的话语只是针对当时听见这番话的门徒们说的,因此,今天神已不再做超自然的事:

他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可16:15-18)

  然而,马太福音对大使命的记载纠正了这种错谬的说法;它清楚地表明:耶稣的意思是要我们去传福音,并且他应许我们必有神迹伴随着我们,直到“世界的末了”: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参阅:林前1:7;弗4:11-13)

  同样地,像彼得前书1:15(“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这样的经文是针对我们所有人说的,是要我们相信和遵行的。应用圣经的正确和必要的做法就是:通过分辨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来理解神的话语中所包含的普遍性原则,然后对这个原则加以运用。

哥林多前书15:29

  在追求明确作者想表达的本意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件事:有些经文是我们根本就无法完全明白的;甚至只要我们还在永生的此岸(既:今生),就无法理解它们。

  保罗书信中最令人费解的经文之一就是哥林多前书15:29。保罗写这一整章中是特别为了证明耶稣的复活以及死人复活之事,保罗提出这个问题,说:

不然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林前15:29)

  许多世纪以来,这段经文都是教会的一道难题,并且任何一本好的圣经注释针对这节经文都会就列举出一长串有可能的解释。它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我们在保罗书信或者整本圣经的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为死人受洗”的第二处教导。乍一看,这段经文似乎是在谈论为了死去的人施行某种代替性的洗礼[1]。换句话说,保罗在这里所指的似乎是一种让活着的人代表已经去世的人们接受洗礼的做法。这种教导一看就和保罗在其它章节的教导格格不入,其它有关经文都清楚地说明,洗礼是与接受洗礼的人自身的信心是相关的(比如:加3:26-27)。

  有一位注释学家列出了将近200条不同人关于这段难解经文的不同解释。比如说:

  •   也许保罗的意思是说那些接受洗礼的人之所以受洗,为的是自己将来能够从死里复活。然而,这种解释把原文中并不存在的一层意思加添进去了。
  •   也许哥林多人有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为了那些已故的人受洗;而且,虽然保罗不认同这种做法,但他还是把它作为一个论据,来支持他所讲的关于复活的教义。这也很能成立,因为从保罗的话看,他似乎赞成这种做法;此外,以自己不认同的做法来支持自己的论证,这也不是保罗的一贯风格。
  •   也许这里所指的是当时的人们为那些尚未受洗就去世的基督徒(比如说,殉道者)施行代替性或代表性洗礼的做法。然而,从新约圣经看,那时的信徒往往都是一信主就马上接受洗礼的。因此,未受洗的信徒很少见。
  •   也许保罗在这里是指某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因为爱戴和敬重某些已故的基督徒而成为信徒,并接受了洗礼。然而,这节经文本身连提都没提这一曾意思。
  •   也许保罗指的是为死人作代替性的洗礼,就很像今天摩门教的做法。然而,据金口若望[2]的记载,在初代教会里唯有异端分子才会这样做。此外,做出这种解释需要对洗礼抱有圣礼主义[3]的观念;然而无论保罗还是新约圣经整体都没有教导说人可以单靠洗礼就得救(参阅:林前1:14-17)。新约圣经所教导的是,一个人的信心始终都是他得救的必要前提。
  •   另外还有人建议这样的解释:就在哥林多北部有一座城市,名叫艾琉西斯(Eleusis),是一宗异教的发源地;这个教派在海里为教徒施洗,以确保来生的幸福。荷马在《荷马史诗》的《得墨忒耳史诗》中提到过这种宗教。哥林多人深受其它文化习俗的影响并因此而著称,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大型经济枢纽地带,大量不同民族的人从那里频繁地涌入流出。很有可能艾琉西斯一带为死人受洗的宗教仪式也流传到了哥林多。基督教会并没有为死人受洗,只是外邦人这样做了。这样看来,保罗的意思就很简单了。死人复活是一个事实,并且当耶稣再来时必要发生。甚至连外邦人都相信复活,不然的话,他们为什么要为死人受洗呢?

  以上所有的解释没有一个是完全令人满意的;而且我们将来也未必能看到这个难题得到解决。

  问题的关键在于,保罗非常熟悉哥林多人,所以他在写这封信时有一个假设的前提——他的读者们来自共同的背景,一些主要的事情在他们当中是众人皆知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无法获知的。基于这种认知和关系,他就没有必要再对双方都了解的某些情况、观念和见闻做出解释。从这封信看,保罗还假设他的读者们都知道他先前给他们写过的一封书信(林前5:9),并且他们也都熟悉他本人和他的事工(林前11:2;15:1)。因此,保罗没有对他所说的这些话都加以解释,因为没有必要——他的读者已经知道背景了。他始终都没有解释“众人皆知的”事到底是什么!罗马书就不大一样了,因为保罗这封信是写信给一个并非由他亲手建立而且他也从未拜访过的教会。所以罗马书的写作更加谨慎和系统性,保罗对他所论证的话题总是尽量提供详尽的说明和讲解。

  这一点在哥林多前书15:29就显得尤为遗憾,因为保罗没有对他所谈的为死人受洗一事做任何解释。所以,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明确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谦卑下来,承认我们所知道的有限。圣经已将关乎救恩和敬虔生活的一切事清楚地启示给我们了。然而,它并没有将我们希望知道的一切都向我们显明出来。再者,我们也不可能明白圣经所教导给我们的所有内容。

  哥林多前书15:29是一段非常令人费解的经文。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真的不明白保罗想要借着这节经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也不清楚这节经文如何与他在其它章节的教导相关联。圣经中其它难以理解的经节包括彼得前书3:19和4:6。对于这类经文:

  1. 我们应当谦卑地承认我们不明白某些经文的意思。我们不应该把我们有限的认知体系所以为对的意思强加给它们;相反地,我们应当承认,我们对这段经文的确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2. 我们不应当以意思不清楚的经文为确立教义的基础。显然,如果我们单根据这节难解的经文就确立一套为死人受洗的教义,那实在是太愚昧荒唐。
  3.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注意力和重点放在圣经中意思清楚明白的教导上。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并不在于不明白某些经文,乃在于非常明白许多经文但却没有去遵行!

[1] 译者注:中文的“为死人受洗”这句话,英文的意思更清楚:baptized for the dead,就是“为了死去的人而受洗”,因此似乎有“代替已死的人受洗”之意。

[2] 译者注:圣金口若望(347年-407年),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是重要的希腊教父,被许多教会封为圣人。他因演讲雄辩,离世后而被追谥为“金口”(希腊语就是χρυσόστομος),所以他有金口若望之称(Ιωάννης Χρυσόστομος,英文名就是John Chrysostom,汉语可音译为:约翰·屈梭多模。

[3] 译者注:圣礼主义(sacramentalism)是天主教的神学观,认为信徒遵守诸般圣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